贵州处我国西南大地,山高路险,交通阻隔,是人们常说的经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
贵州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水族便是聚居在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是秦汉以前生活在
岭南一带的古越人,以
牛耕、稻作作为传统农业方式。水族聚居区既不沿边,也不沿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山地文化,在此,水族人民
创造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一格的民族民间艺术,马尾绣便是其中的一种。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以马尾和
丝线作为重要
刺绣材料的一种特殊的
刺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带。马尾绣背带对于水族人民来说,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此外,马尾绣的制作工艺还会运用到衣服、
围裙、鞋及儿童帽上。在2006年申报国家非物质
遗产之前,马尾绣很少受到关注,自申遗成功以后,学界开始慢慢涉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马尾绣文化价值的不断挖掘,马尾绣的
境遇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这样的认识之上,笔者选取了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作为田野点,试图探究马尾绣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在新形势下马尾绣的生存语境及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