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齐鲁等地曾是我国的
织绣中心。杜甫曾有诗云:“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期间,民间百姓衣着以葛麻为主要原料,妇女用
木制的
织机织布已十分普遍,孟母断机的故事,就是织布机已经十分完整的例证。济宁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上的“曾母投杼杼图”中曾母使用
斜织机;泰安
肥城孝堂山郭氏祠三角形石梁上刻有
织女坐于
织机之上;枣庄滕州龙阳店出土的汉代“纺织画像石”,画面的一至二层起居纺织图中,左边有一妇女
手摇纺车纺线:这些古代
纺车、
织机的式样和构造已经和新
中国成立前民间
织机的样子十分一致,与现在农户
织女用的木
织机也十分相近,它们均为现今鲁锦立式
织机的
先祖。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日:“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正是对当地妇女
织锦的历史写照。“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之句,虽然说的是丝织工艺,但民间衣着仍以葛、麻为主,其工艺技法是相同的。可见鲁西南民间
织锦至少也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