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中后期
王祯所编纂的《农书》中已经有了手摇搅车的记载。在鲁西南地区最早使用的轧花工具大概是这种
装置。由于它需要三个人同时配合,而普通小农户并不容易抽出此等人数操作。所以到了明朝初期,出现了单人操作的四足
踏车。尽管相较搅车而言其生产效率有所下降,但是其适应了小农户生产需求。这种
踏车在鲁西南地区也称为“搅车”或者“轧床子”。它是全木结构,床上装立置
木框,框内一对
转轴。其中、一根连接右侧手把,另一根通过铁杆连接脚踏。工作时右手摇动手把,同时脚踏
踏板驱动两根
转轴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左手不断把棉花喂入
木框内。这样棉籽就被不断地挤出。当地童谣所唱:“铁山靠木山,白胡子老头往里钻。这边下的羊屎蛋儿,那边下的鹅毛大雪片。”所描述的就是轧床工作时的情景。这种工具效率很低,由妇女操作一天能轧六到八斤籽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