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侗锦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天然植物纤维和染料,它们的“非物质”基础就是永远不可被机器替代的手工艺。手工艺是个人化的作品,上面留着个性的和人性的痕迹。这其中的
万千精微,只有亲眼观看、亲手触摸、亲身体验,才能体会“
天工开物”“匠心独运”之妙。亚辉作为女性,对
织物之美,有一种天然的敏感;作为具有艺术设计基础的女性,对
织物之“做工”和“
技艺”,更有一种专业的直觉。我一直希望亚辉在这方面尽可能做细做透,发挥一般民俗学、
人类学学者所不具备的审美修养和工艺实践的优势,对
侗锦的物料、工艺等有详尽的披揭。在田野中,亚辉跟着织娘学
织锦,熟练掌握了从采集、
轧棉、盘纱、煮纱、浆纱、制靛、染纱、浣纱、排线、卷纱、织布到
挑织的复杂
针脚等工序。通过实际参与,深入包括
侗锦的材料、工具及工艺流程等实操细节,也在观察针对
侗锦的不同生产性保护模式的同时,探讨如何确保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传统
技艺能够代代相传,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宏观问题。读亚辉的著作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确是花了不少工夫的。她将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介入
侗锦这一“物”的生命历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