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织女流失,
技艺失传。以菏泽市鄄城县为例:20世纪80年代,这里是主要产棉区,奠定了鲁锦继续发展的基础。当时鄄城鲁锦除了日常应用之外,
织锦陪嫁还是农村婚嫁中不可缺少的物件。因此,每户农民都把
织锦和耕种一样当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劳动。当时的鄄城县共有织布机15000台左右,熟悉纺织技术的农村妇女约有15万人,每年
织锦数量在200万米以上。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日用纺织商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广大群众的风俗习惯和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农村的经济生活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以发展,农民挣钱的渠道较以前拓宽很多,不再是单纯的以种地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年轻人则多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或者外出求学以谋求更好的发展,而对鲁锦的
织造则
表现出相对冷漠的态度,这同鲁锦
织造技艺的难以掌握、经济回报尚不明显不无关系。这种现状导致在当代年轻人中真正掌握鲁锦
织造技艺的人数极少,而
技艺出众者更是凤毛麟角,真正熟练掌握鲁锦
织造技艺的
织女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据调查:现在鄄城全县的
织机数不足5000台,熟悉
织锦技艺的妇女约2万人。同时在鲁锦生产中,并无相关的文字资料供参考借鉴,长期以来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这给鲁锦
织造技艺的保留传承带来了诸多的局限性,诸多
技艺难以避免的流失,
织机大部分被闲置,也有部分
织机被加工改作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