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侗族的民族文化艺术,人们首先联想起的必定是其建筑艺术,鼓楼和风雨桥几乎成为每个侗寨的标志,再深入些,人们可能还会记起
侗族的音乐艺术,复调式多声部合唱的
侗族大歌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同样优秀的
侗族织绣艺术,研究者却寥寥无几,使其缺乏应有的影响。
侗族的
织绣艺术对外展示的机会不多,但每次的亮相都会引来人们对它的赞叹。如20世纪60年代初,
侗族刺绣曾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好评;1981年我国各少数民族服饰、
刺绣、
挑花、
蜡染等工艺品在
日本东京展出,
侗族的
织锦、
刺绣、服饰吸引了众多
日本观众,
日本观众在赞美之余纷纷要求订购,当工作人员向他们解释展品不能出售后,一位
日本妇女仍再三要求:“
侗族织绣、服装太美了,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你们回国后,千万设法给我寄点来,哪怕是一公尺
侗锦我也心满意足。”1986年和1996年,
侗族歌队赴
法国演出均获成功,观众在被歌声吸引的同时,还特意赶到后台去看她们的服饰,对
侗族织绣艺术赞叹不已;2001年8月1日至6日,“2001年
中国侗族稻作文化与
祭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黎平召开,来自
日本、
韩国和国内的70位专家学者会聚肇兴,
侗族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和
织绣艺术令专家们深感震惊。从各界人士的反应来看,这门古老的艺术不可谓不吸引人,之所以影响力小,主要原因在于对这门古老艺术的研究和推介力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成果是影响力的基础,对于
侗族织绣艺术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相关文章还很少见,此后一些关于
侗族纺织、工艺、历史、服饰的学术论文相继出现,但大部分作品只涉及其中某个方面,并未做深入探讨,1992年由汉声
杂志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张柏如先生的《
侗族服饰艺术探秘》一书,书中对
侗族织绣艺术多有涉及,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但直至今日,关于
侗族织绣艺术本身的详细介绍以及系统性研究成果还很缺乏。此外,宣传力度和推介手段的薄弱也是造成这一艺术未能形成应有影响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