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自身的发展不可能有确切的记载,但借助于
侗族地区流传的民族传说故事、零星的出土实物以及
汉文记载,可以推断出其
织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古族百越的时代。据《百越民族史》记载,1979年在
江西贵溪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代百
越人的崖墓,其中有
斜织机的各种
构件,包括
打纬刀、挑经刀、
引纬杆、夹布棍……与现今
侗族使用的
斜织机属一脉相承。此外,
侗族的
纹饰图案与古
越人印纹陶上的图画纹和图腾崇拜物也有着沿袭关系。百越,文献上亦作“粤”、“越”“百粤”等,是
中国中东南地区古代
越人各族群的总称,百越的活动见于记载最多的时代是春秋至汉末之际。春秋战国时代,古
越人曾建立了强大的王国,秦末汉初,越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强的部分,即东瓯(
东海)、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目前
学术界一致认为,中东南地区在语言上属壮侗语族的少数民族主要来源于古代百越民族中的西瓯和骆越两大支系,魏晋之后,这一地区的民族,常常被称为“僚”、“蛮”、“俚”等名称。由此可见
史书中所记载的“百越”、“僚”等与现在的
侗族有着不可否认的历史渊源关系。在古代东方民族中,百越是最早种棉纺织的,在《吴越春秋》中有“越罗谷纱”的记载,根据
庄子《逍遥游》所说,百
越人有“断发
文身”之俗。“
文身”原是在皮肤上刺图案,目的是使
蚊龙害怕,以防水患,种棉织布后,逐渐发展为在衣服上
织绣纹饰,这种古老的习俗,不断刺激着百越
织绣艺术的发展。今天的越裔民族(如侗、黎、壮、布依族),大多保持了古越的纺织工艺,并且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织绣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