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的,就是蛇与龙的异同。其实,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向是蛇、龙不分的。清人屈大均在《
广东新语》里曾说过:“西粤土司,凡蚺(大蛇)蛇过三十丈者皆称龙。”也可以说,大者为龙,小者为蛇。所谓“三十丈者”,只是笼统的说法,不是确指。人们看见它巨大凶猛称它为龙,以表示对它的畏惧或崇敬。有的学者认为:“蛇加以神秘化,变成
图腾神物,就是龙。”这有一定的道理。一般的蛇、龙(不含华夏根据想象所
创造的那种龙)之分与其说是在客观存在物的异同,还不如说主要出自人们主观心理的不同。畏惧或崇敬它时说是龙,一般的称为蛇。把蛇作为
图腾时也称龙。柳城县流行一个《缺尾龙》的故事,说有一个老汉从地头的水坑捡回一条蛇崽,每天喂养它,把它当儿子看待,排行在他的两个儿子之后,称为老三。蛇崽长大之后,无意中吃掉了老汉的一个
孙女。老汉很生气,就砍掉了它的尾巴,并把它赶走。后来老汉病死时,蛇回来送葬,为老汉做了一座新坟之后,就不见了。“据说它成了龙,上天去了。从那以后,每年到
清明节,它都回来扫墓。当出现乌天黑地狂风大雨时,人们都说是缺尾龙回来做
清明了。”这个故事清楚地表明,蛇小的时候称为蛇,长大了便成龙。它每年都回来“做
清明”,这就隐约地想到三月三这个节日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