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花腰彝手工
刺绣大赛”中,有三套服饰已经有
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就出现了长短针
绣法,此种
绣法现在在彝族花腰村寨中已销声匿迹;另外,绣片类的比赛作品中,有两块绣片也有
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出现了类似于依该的
绣法,村里老一点的人说是依该的老
绣法,现在也已失传。另外,传承的危机在彝族花腰
剪纸方面更显突出。“首届花腰彝手工
刺绣大赛”中,提交的近300件作品中
剪纸组作品只有40件左右,只占到所有作品的13%。具有精湛手艺的一代人渐渐老去,而在哨冲、龙武、落水洞集市上出售花样的不到十个
剪纸艺人,
年纪最大的六十
有余,最小的也有三十多岁,她们却支撑着整个彝族花腰市场所需要的
剪纸纹样。这其中就有普青华
大姐的身影,她从小喜欢彝族花腰
剪纸,在父亲的支持下,11岁自学
剪纸至今。她走村串寨,广泛学习、了解彝族花腰人
剪纸的特点,吸取了
剪纸技艺之精华,现已熟练地掌握了彝族花腰服饰的各种
剪纸技艺,包括儿童、青年、壮年、老年各个阶段服装服饰的
剪纸工艺。在哨冲、龙武、龙朋、峨山一带,普青华的纸花有很好的市场,供不应求,仅
剪纸收入,每个月均能达到两千多元,
剪纸真正成为她的职业。居住在龙武镇峨爽村年近80岁的“花样老奶”龙秀珍,她不仅擅长挑花绣朵,
剪纸技艺也是一流,2005年被评为州级
民族民间刺绣工艺艺人。据了解,跟着普
大姐学习
剪纸技艺的只有三个
徒弟;而龙秀珍老人近年来身体不适,已经不能再
刺绣和
剪纸,只能进行简单的指导,目前其女、
孙女以及村寨的几名妇女在向老人学习
技艺。而她们的
技艺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心传口授等方式一代一代传承、延续、发展下去。但由于价值观念多元化,文化方式多样性,使人的选择多样化。由于民族文化传承人地位弱化、经济贫乏、生活困顿,使年轻一代对成为传承人失去兴趣。由于民族地区的年轻7代不再像他们的父辈祖辈一样一辈子驻守出生、成长的土地,而是更多地通过
读书、当兵、打工、婚姻等方式离开故土,到县城、州城或
省城甚至省外、国外工作生活,种种原因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断层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