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探讨了苗族和
侗族的服饰工艺文化,之所以选择这一系列研究主题,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第一,苗族和
侗族都是极富艺术才华的民族,拥有独特的颖悟力和杰出的
创造力,她们的
刺绣、
蜡染、
织锦都堪称中国南方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体现出高超的
技艺和卓越的天赋。更为难得的是,当众多的民族文化濒于消失的今天,在一些苗侗民族的村寨中,这种完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仍在
世代相传,勤劳的苗族和
侗族妇女以她们的文化自觉,
创造出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第二,苗族和
侗族都是南方民族中很有代表性的民族,拥有悠久而发达的农业文化。在富饶的洞庭湖和鄱阳湖畔,苗族先民曾
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这个久远的记忆一直影响到如今已迁往贵州高原十几个世纪的苗族人,使其在高原的生活环境中处处有所依照。
侗族多居于湘、黔、桂三省交界的通道、黎平、三江和融水一带,是这里的原住居民和主要开拓者。十里侗寨、百里侗乡,村村都是沿江而建,寨寨都有溪流穿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令其水稻文化得以在良好的环境下迅速发展。对于苗族和
侗族精美的
蜡染和
织绣艺术,唯一的解释是她们对织、绣、染艺术的感悟得之于当年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或许可以说,苗族和
侗族服饰艺术的精美与繁荣,已非其他民族可以
比肩。第三,作为苗族和
侗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苗侗服饰工艺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对族群起源的思考和浓厚的祖先崇拜情结。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曾对生命起源进行思考,但苗侗民族对天地万物的形成以及人类的起源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认知,并鲜明地体现在各自的服饰工艺文化上。如三江
侗族的
织绣纹饰中神圣的混沌花,是该地
侗族信奉的始祖
女神“萨天巴”的
图腾符号,是孕育生命的母性象征。苗族的“
蝴蝶妈妈”也有同样的含义,在黔东南苗族的
织绣纹样中,苗族始祖“
蝴蝶妈妈”作为生命的主题无处不在;在苗族
蜡染纹样中,“
蝴蝶妈妈”与
飞鸟游鱼共同构筑着万物化生的
境界。祭祖节是苗侗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苗侗民族族群凝聚力的一种普遍
表现形式,其中的
图腾符号
百鸟衣便是这种普遍形式的具体表征。
织绣精美的苗族
百鸟衣以鸟龙为主题
纹样,
侗族百鸟衣的形式与苗族大体相似,唯
织绣更加细致。第四,苗族和
侗族都是古老的民族,在文化背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深入研究其服饰工艺文化,既有利于进行比较分析,认知苗族和
侗族的历史文化,亦有利于开展服饰工艺技术的保护和传承。第五,民族服饰工艺及其相关文化属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包括工艺技术、
款式结构、
纹饰内容和传承方式等工艺和文化两大部分,最能体现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特性。因此,完整的民族服饰工艺研究应包括相关文化的研究,因为这是其传承的根基,若是没有民族精神作为支撑,工艺是传承不下去的。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是一个正在形成的
学科,日益引起
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民族服饰工艺是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其的研究尚未真正展开,更乏见有深度的
学术研究成果,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正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