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
五六十年代有组织地开展
瑶族文间文学的采风,先后编印了23本《
瑶族民间文学资料》。1981年底,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后更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普查基础上编辑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民间故事集成,歌谣集成,
谚语集成),1983年4月,文化部、国家民委、
中国民研会联合发布关于编辑出版三套集成的文件。1984年底,
广西派人参加了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
座谈会,着重讨论了普查采录、翻译等问题,并着手筹建
广西及各县市三套集成的领导班子和编委会。各县、市开展了民间文学的普查工作,以县、市为单位编印各县市的民间文学集成本。
广西7个
瑶族自治县,
广东的连山、连南,
湖南的江华、
云南的河口等都编印了本县
瑶族民间文学资料,不仅为保护
瑶族民间口承文学做了有益的工作,也为进一步弘扬
瑶族文化做了坚实的铺垫。最突出的是史诗《密洛陀》,由蒙通顺等整理,14000行,34章。第1至25章为第一部分,叙唱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生活,即始祖
女神带领众多男神
女神创造天地、
日月、山岭河流和
百鸟禽兽;第26至第34章为第二部分,叙唱始祖母神
创造人类之后,生产有了分工、私有制开始出现以后人们摸索如何结婚如何
创造社会
创造财富,以及如何生产分工、分家等历史。《密洛陀》的分支歌《背带歌》充满了人性人情。《背带歌》长达5000多行,流传于巴马东山、西山布努瑶地区,蓝正祥、蓝克宽先后花费10多年时间走访19位歌手,认真翻译整理,收入了吕胜中主编的《
广西民族风俗艺术卷二•娃崽背带下集》正式出版,成为世人瞩目的耐人寻味的生命颂歌。背带是新生命成长的摇篮,是“始祖母”传承下来呵护生命的宝贝。长歌叙说了生命之重要,它涉及人类的繁衍、种族的壮大。无数的生命是构成人类种群的物质基础,长歌
表现了朦胧朴素的生命意识。当然,这些生命不仅是族群的物质基础,也是族群力量的标志。因此,对小生命的呵护和培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古歌反复以始祖“传承”(实为后纳)的道德
伦理观念来教导后人,
表现了布努瑶群体的人生价值取向。此外,古歌对人的生命的成长是与对自然的调谐相适应的。如“群山为何放声笑?江河为何齐歌唱?绿树为何发新桠?
红花为何竞开放?”的歌句,与背带上的
蜘蛛、
蝴蝶、龙虾、
蜈蚣、
桃花、长春藤、榕树、竹枝……各种动植物的符号组成了多重合谐的生态,隐喻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