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学生,在确定选题之初,我的博士生导师便指导定位在少数民族地域的民艺学研究上,至此论文的完稿成行,导师的教育和指导在其中都起到了无法取代的作用。我的博士生导师是民艺学专家“泰山学者”潘鲁生教授(现为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他对我的研究教育是非常有前瞻并深具智慧的指导和
带领。首先,研究的选题立足在民族地区,不仅其研究对象规范的非常具体,而且还能够取民族地域文化之长,调研和搜集到丰富的一手资源资料,这是此篇博士论文能够成行的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其次,研究的方法借鉴了文化
人类学和民艺学的田野调研方法,以及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统计学的理论研究与分析方法,进行一手资料的搜集和素材的分析。
人类学方法调研过程的确漫长,前前后后大约历时三年才基本上完成田野的调研搜集。这期间,我的导师不仅亲自不止一次的
带领赴奔田野采访调研,还布置我跟随国家重大艺术学基金项目课题的研究,并邀请国际知名的
人类学专家雷顿(
英国)先生及文化学者林保尧(
台湾)先生同行,指导调研中的的提出问题、采访技巧、记录分析等一系列的
学术研究方法,这个过程的历练把我的研究视野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至髙点上,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博士研究学习阶段的高度、深度、广度,尤其是见识了专家学者那种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忘我的研究精神。这是我此篇博士论文能够有独一无二的素材以及独创性分析的必要因素。另外,研究的论述与写作方面,我的导师布置了国家课题的文稿编撰作业,并多次请到理论专家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两位副院长唐家路教授和董占军教授以及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谭好哲教授、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书记李晓峰教授和副院长高迎刚教授等专家来指导把关文稿的写作。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在博士研究期间完成了CSSCI核刊论文的发表、主持并结题课题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个人专著。这些不知不觉的作业研究基垫,帮助了我此篇博士论文的写作成稿。
今日忆起导师教育学习的经历,真的是充满了高度和智慧的教导,
五年里点点滴滴的作业与训练,都在不经意间促使了我的成长和蜕变。今天的我,存下了无尽的感动和感恩。再次,衷心的感谢我的恩师潘鲁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