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商品鲁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鲁锦市场缺乏管理,销路狭窄。在海外销路没有打开的状况下,对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市场的争夺就十分激烈,同行之间恶意竞争,贴牌的小公司以低价劣质品扰乱市场,产品花色、包装样式乃至宣传资料都互相抄袭。谁着力于长远发展,谁就必定赔钱,而那些只重眼前效益、不顾商业道德之徒却能获利颇丰,鲁锦的商业开发陷入如此怪圈,自然变得止步不前。在这方面,我认为当地政府是有一定责任的。尽管鲁锦已经戴上了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但现阶段,当地政府仅仅是将鲁锦作为城市的一个文化
标签,主要目的还是挖掘它的经济效益,并没有着眼于鲁锦本身的文化保护及其长远发展,放任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自生自灭,那么在鲁锦市场尚未成熟的今天,柔弱的幼苗很容易会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摧残。如果政府能对鲁锦市场在整体上加以监管,进行一定程度的宏观干预,对于像鲁锦博物馆这样具有文化职能的机构在资金和政策上有所倾斜,使其可以
暂时放下经济效益的包揪,将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到对鲁锦本身的文化研究和商业开发中去,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它势必会带动整个地区商品鲁锦的发展。另外,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型必定要有一个不断完善、稳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对商品鲁锦的考验与磨练。如果商品鲁锦能够解决了
染色等技术问题,并且其设计水平和文化内涵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加之市场的不断成熟、规范,那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打开销路便不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对本地市场份额的争夺也会相应减弱。只有有了更为广阔的销路,鲁锦的经济效益才能够随之提高,商品鲁锦也才能持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