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人如己”来总括摩西诫命的内容,无疑是升华和净化了犹太律法的道德内容。从人们不得不遵守律法和诫命的被动性行为,提高为从爱人如己出发而具有主动性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就此而论,
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观念显然高于犹太教。也正是因为
基督教对“爱人如己”的强调,使
基督教道德具有更大、更持久的吸引力。不可杀人,不可偷窃,不可贪婪,不可奸淫之类的道德规范,反映了人与社会的普遍性关系,属于社会公德,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地贴上阶级的
标签。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也反对
宗教神学家和唯心主义者把这些社会公德说成是
基督教道德。如果因为
基督教圣经把这些道德规范归之于上帝的神启并记载于《圣经》之中,就说它们是
基督教道德,那末,根据同样的理由,我们也可以把它们说成是犹太教道德、
佛教道德、
道教道德……因为,世界各种
宗教体系的道德诫命和戒律体系之中差不多都有类似的规定。这些道德产生于人际社会关系,与一切
宗教信仰无关。
宗教的作用只不过是用神启的形式使之具有神圣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一类道德规范尽管具有普遍性的人伦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特性的影响。各个阶级一般总是按照自己的阶级地位和特殊利益来理解和执行此类社会公德的。例如,不可偷盗,本身是私有财产制的产物,是维护私有财产制度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在剥削社会里,剥削阶级显然更愿意利用
宗教使之神圣化。在劳动人民内部,执行不偷盗的行为规范可以维护彼此的团结互助;而用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把它神圣化,它的社会功能主要就是维护剥削制度了。历史上的剥削阶级之所以拼命神化此类社会道德,其真正秘密盖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