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人对丧葬很讲究,特别是对老人。清“改土归流”以前,有悬棺葬、火葬的习俗,唐代樊绰在《蛮书》中云:“蒙舍及诸乌蛮不
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1973年,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文物考古队在保靖四方城就发现元代“骨灰葬”土墓。唐代张橘在《朝野金载》卷二中曰:“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处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
祭祀”。清同治《保靖县志》载:“
仙人木,在县北乳香岩河岸,绝壁上洞口横有木箱一个,名曰‘
仙人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考古队对酉水流域的保靖、永顺河段的22座
崖墓进行了清理。在永顺柏杨南渭村(古南渭州)的箱子洞发现“重宁重宝”.“
天圣元宝”两枚宋钱及铜银镑件,表明
崖墓相当一部分是宋代所葬,并有明显的古代“濮僚”遗风。正如《湖南通志》所记:“
仙人舟在永顺东南渭州河岸,石壁嶙峋,中悬一舟为棺,世传为
仙人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