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武强年画已有一定规模,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至嘉庆一百多年间发展到极盛地步。武强年画的生产以南关为中心集散地发展到周围的四十多个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以年画为副业,多数是农忙务农,农闲刷画。武强县城在县境西南部,自五代建城后经过明时复建颇具规模,贯通东西南北四门在城内形成主干街道,南关为武强年画主要集散地,现知较早的画店为范氏开设之
大兴画店。后来著名的画店有天玉和、万兴恒、宁泰、泰兴“四大家”。再后又出现了“八大家”,即祥顺、德隆、东
大兴、义盛昌、新义成、
吉庆斋、同兴、大福兴。至于一些小的作坊则难以数计。大画店都
常年生产,皆为前店后厂的形式,临街开门售货,雕版印画皆在后院工房。聘有画师出新样子,刻版师雕刻版片,拥有长期雇工五六十人和几十台印画案子,正月过年后就开始做当年的活,活忙时日夜赶印,还要送到一些农户去加工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
中秋节以后开始向外省发货,产品有高低不同档次,高档者经过
手绘精裱,供富裕之家装饰厅堂住室,低档者皆为版刻
套色,普及于城镇中下层居民及乡村农户。清代编纂之《深州风土记》对武强年画有一段记载:“武强地瘠人贫,物力稍绌,往往画古今人物,刻版集印五色纸,人市鬻售,以悦妇孺,其事至鄙浅,然颇行远。远至
山西太原,而小范濒滏水,北贾
天津,南达邢(台)、磁(州)、洺(永年)绾毂津要”。那时武强南关已是画店林立,
光绪年间有字号可考者即有一百四十四家。每届中秋以后,各地画贩纷纷来武强趸画,至农历十一月达到高潮,届时街上
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画店里纷纷亮出自己的产品吸引客户,争奇斗胜。
商贩们将贩得的年画肩挑车载,运往外地,整个南关像庙会一般,热闹的程度超过城内的几条主街。年画业的兴旺还带动了饭馆、旅店及
造纸等行业。其发行地区非常广,除
河北省外,西到陕西、
山西、
内蒙、
青海、
甘肃、
新疆、
宁夏,南到河南、
安徽、
四川、
湖北等地,东达山东、
江苏、东三省,有的还被贩运到
朝鲜。年画题材也日益丰富广泛,除神祃娃娃
美人风俗以外,
戏曲年画特别流行,几乎占有年画的绝大比重,有一个民谣讲出了当时的盛况:“山东六府半边天,比不上
四川半个川。都说
天津人马厚,不如武强一南关。一天能唱千台戏,不知戏台在哪边”。年画中有千台剧目,也许有点夸张,但由此可看出,
戏曲题材在武强年画中占有很大比重和受群众欢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