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的
民俗活动处处都显示出民间信仰的印记。《
漳州府志》记载:“
除夕前
数日,亲朋持礼物相赠,谓之‘馈岁’。是夕祀先礼神,谓之‘辞年’。祭毕,举家拥炉饮酒,不寐,谓之‘守岁’。”在
除夕当天的
下午,有“辞年”的仪礼。辞年又称“辞旧岁”,是以三牲、饭菜、年粿等供品,分别
祭祀祖宗、地基主、床母、门神、井神、仓神、孤魂等,以答谢神明的保佑,祈求来年平安;在厨房供“春饭”(白米饭上插春花),“春”与闽南话“剩”
谐音,象征“岁有余粮”;在门后放连根带叶的甘蔗,寓意生活甘甜美满。在一阵爆竹声中,辞去旧岁,“年夜饭”才开始。到正月初四,户主需焚香沐浴,摆上三牲果品,焚烧印有马、车图案的
纸马以迎灶神回家,又称“接尪”。此后的正月
初五为财神生日,故店铺多在此日开市,
初六是三平祖师生日;初九俗称“天公生”,是
玉皇大帝的生日;
初十俗称“地公生”,是土地神和“
伽蓝爷”的生日;正月十三俗称“帝君生”,是关帝的生日。在这些特定日子,家家户户都需要举办各种祭拜仪式与活动,活动中也要相应焚烧《
莲花金》、《天公金》、《财子寿》等各类寿金。以黑纸
印制的功德纸年画主要在道教法事活动中使用。它是在特制的黑纸上套印白、黄、蓝、红等色,色彩绚丽而沉静,别具一格,也为
漳州木版年画所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