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的一天,我来到菏泽市牡丹区二郎庙乡后张堂村,在这个仅有40余户人家的小村子里,我见到了“老三口”的一家:年近60的李春云大娘,她的老伴以及92岁高龄的婆婆。李大娘的三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而且一个比一个走得远:大儿子儿媳泼辣能干,在镇上经营一家超市;二儿子儿媳灵巧文气,同是市里一所中专学校的
教师;最牵挂的是最小的女儿,读完大学留在
省城工作并安了家。李大娘虽不识字,织布却是一把好手,她不仅把织布当成一项劳作,还很享受其中的乐趣。她对自己织布要求很高,在熟练掌握传统
纹样的基础上,自己常常揣摩尝试新的变化。我尤其喜欢她配的颜色,热情奔放,艳而不俗。那两个多月我走访菏泽各地,
风格最为生动自然的就数她织的鲁锦,上文中分析过的配色大胆的彩图8、富有
创意的彩图45,都是她的作品。孩子们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李大娘就已经开始为他们准备结婚用的鲁锦,断断续续,织了七八年。“我年年种
棉花,拣最好的给他们织布用,要是年景不好,
棉花忒孬,我就歇一年。他奶奶一台机子传给俺妯娌仨,差不多的时候都是搁在俺家。可现在眼花看不见了,机子给侄媳妇了。”最终,她织成了四十床鲁锦,两个儿子各十床,女儿二十床,倒不是李大娘偏心女儿,而是因为按照风俗,家纺用品本来就应由女方置办,女儿的嫁妆自然要丰厚些。给儿子们的鲁锦,李大娘有些缝成床单,有些做了被面或褥子面,可是孩子们都不在家常住,东厢房和西厢房基本都闲着,床单被褥堆满了橱子,天气好时她就搬出来晒晒,每个周末都期盼着儿孙们能回家住一晚。而远在济南的女儿女婿,则只能到每年正月
初二才回来。李大娘的女儿自幼
读书,自然不会织布,而且她对于自己丰厚的鲁锦嫁妆似乎并不以为豪,反而挺为难:“大城市里几千块一平的房子,几千块一件的家具,空间都被它们占去了!这么多床单被褥,一辈子也用不完呀,而且都是大红大绿的,可怎么用啊?”这种乡土的东西到了
大都市,难免会生出尴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