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传统的道释人物
画家不多,而民间寓意
吉祥喜庆题材和描写风俗的作品,曾受到宫廷画院和统治者的重视。这类画品的作者
大都是民间
画工,故对年画艺术的发展多有影响。
明太祖自幼孤贫,又曾为人放牛,深知农民之苦,及登帝位,“
太祖尝命画古孝行及身所经历艰难起家、战伐之事为图,以示子孙”(余继登《典故纪闻》)。又:“
高祖与宫人语,不离稼穑组绁。
后宫垣壁、屏幛,多绘《耕织像》焉”(祝允明《野记》)。明代《孝行图》及《
耕织图》等题材的民间绘品之多当然必在年画中有所反应。到了明代末叶,宫廷大内还将《三月韶光》、《富春山子陵居》等词曲,选整套者分编题目,画成围屏,按节令安设。又,“武英殿画士所画锦盆堆,则名花杂果;或货郎担,则百物毕陈”(
刘若愚《
酌中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