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凸显
商周间的二元对立,年画在推进叙事发展的过程中也把体现双方差异的
图像安排在对应位置,形成一正一反的对偶。前本的
开头和结尾,即右上角和左下角的
图像单元便是如此。
开头是“
纣王摆驾
女娲宫进香”,内容是
纣王放纵私欲提笔写下亵渎的
诗句,引来
女娲降祸;结尾是“文王渭水河聘姜太公”,求贤若渴的明君和对角线另一头荒淫的昏君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有着微妙的关联。二者表面相反,内在却并无矛盾,乃是从不同角度出发传达故事本身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对偶中的对立往往具有这种互补性质,相反而相成,更具说服力。前本另一条对角线上的
图像单元则是常规的正对,右下角的“比干剖心”和左上角的“黄妃奉旨审姜后”,皆
表现了忠诚无辜之人受难的情形,区别只在牺牲品身处外朝或是
后宫。右列与左列中央的
图像单元也是同类事件的对偶,右边是姜子牙在卜卦时捉拿
琵琶精,左边是妲己撺掇
纣王让百姓受足剖之刑,都与狐妖等精怪的活动有关。精怪在右图中落了下风,在左图却达到了目的,这种对偶中存在的差异使性质相仿的
图像不至于陷入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