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宋代,年画才真正开始成为独立画种。这归功于
宋真宗登基之后,
宋朝开始步入咸平之治,社会安定,生产得到恢复,经济快速发展,其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宋代印刷业、造纸业、
航海业、制瓷业等先进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商业和
手工业的繁荣。特别是造纸术的改进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雕版印刷不再由官方机构(如
国子监)垄断经营,街头巷尾中的书铺、私塾、画店等都能独自刻版印刷,这极大地降低了年画
印制的成本,为年画大批量的生产与销售并大范围的传播与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每当节期将至,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贩卖年画的手工艺人,据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
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这些手工艺人不仅亲手
创作、
印制年画,同时也将年画作品传播到中华大地上众多普通的百姓家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门从事经营民间绘画的画市以及生产“纸画儿”的作坊,将年画变成普通商品以销售,这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年画的广泛流通。北宋时期市民阶层的兴起,
世俗文化大放异彩,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这不仅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也同时为年画艺术组织起庞大的观赏消费阶层——民间大众。年画从此才真正意义上摆脱主要为
宗教崇拜服务的功用,走进百姓生活,为百姓服务,为
世俗服务。
世俗化可以说是宋代“纸画儿”的新特征。它在
创作宗旨上突破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约束,逐渐面向民间
世俗生活和社会现实,以描写和反映
世俗生活为主。如题名为苏汉臣的《杂技戏孩图》,生动地描绘了民间
说唱兼杂耍的路岐人(艺人)的精彩表演及围观的两稚童入迷的神态,这样的场面在当时的
世俗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普通的市民百姓成为年画最主要的购买者和欣赏者,年画的题材也变成了他们最喜闻乐见的故事传说、生活情趣,反映他们最直接的理想希冀,点缀着太平盛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