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百年代光荫弹指而过,佛门弟子严遵不造像的祖规,却逐渐将祖师由“觉者”圣化为佛,并
礼拜其象征物——塔。后来随着
古希腊文化艺术及
神话传说渐渐传入南亚次大陆,特别是公元前4世纪,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征的铁骑臣服了
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
希腊的造像艺术亦随同其怀柔政策接踵而至。阿育王时推行圣法,
佛教徒认识到造型艺术在佛法教化中的优越性,逐渐造起像来,始谨遵祖师不造像遗愿,只造菩萨像,代表
释迦牟尼圣化前的原身;“后来竟大造特造起各种
佛像、菩萨像和神像来。从起
礼拜活动由礼塔到拜像,由参拜象征物发展到膜拜具体的佛(人)”。此期修建的“堵”(即塔)及从山岩上开凿出来的寺庙,集建筑与
雕刻艺术于一体。而在这之前,随着
孔雀帝国解体,融合着
希腊与
印度风格的犍陀罗
雕塑艺术逐步形成,这种艺术后来随同
佛教一起传入
中国和
东亚其他地区。伴随着
佛教触角的频频探访中土,庙宇文化也开始以
佛教徒的
礼拜物——神像、
壁画及
佛经等为载体,渐渐
浸润着
中国世俗人的生活。汲取着
佛教庙宇文化的营养,扑灰年画的物化
胚胎悄悄萌生,其“扑灰”工序随着初期
佛教庙宇神像、
壁画在
中国的出现渐凝成筋骨。扑灰,又叫“过灰”,是扑灰年画在制作工艺方面区别与其他年画画种的独特标志。其实这种工艺,在
中国金石铭文的拓扑制作及祠庙
壁画的绘制过程中,早就开始运用。汉代造纸术的发明后,
纸质的轻薄价廉,拓扑工艺日臻成熟,而后
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凸现,
隶书的成熟及流行,为碑刻拓扑工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这血泪横融的乱世时期,为
普渡茫无归宿的冤魂,
中国的
佛教文化汲取着渗透入痛苦与磨难中的血浆,慢慢发育成熟,扑灰年画的
宗教情结依然在渐渐
编织着环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