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民族战争连年,遍及整个中华大地。
扬州、
嘉定人民遭受屠城之戮,自不必说,而
福建、
四川等东南和西南各地,
兵燹马祸之灾不亚于
江苏,如:顺治九年(1652)清兵攻占东南印刻年画
纸马的重点产地——
福建漳州后,城中百姓仅余一二百人,第舍万间,率洞不闭,室中虚无人迹,道上弃尸无人收拾之惨景,可想而知。又如《绵州
竹枝词》:“村墟冷落旧遗民,课雨占时半楚人;几处青林茆作屋,相邻一坝即比邻。”注:“川地多楚民,绵邑为最,地少村市,每一家即傍林盘一座,相隔或半里或里许,谓之一坝。”
绵竹是西南门神主要产地,然而在清初却人皆逃亡,变为
楚地移民聚居地。门神画版当然不复存。针对这一情况,清王朝在完成全国统一之后,便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奖励垦荒,招集流亡,减轻赋役,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康熙年间的《
耕织图》甚多,不仅有绘本,有刻印本,还有
彩绘在
瓷器上,甚至于墨谱也有
雕印《
耕织图》和康熙
五十三年款识者。乾隆年间更有
石刻拓本《
耕织图》和冷枚等
画家手绘之《
耕织图》。《
耕织图》之多,足以说明清初统治者恢复和推动生产的积极性。这点也反映在民间年画中,如杨柳青齐健隆的《庄家忙》、《
渔樵耕读》、《
五谷丰登》、《闲忙图》,
福建漳州的《纺织图》,以及
苏州的立幅《
耕织图》等。此外以描写家庭欢乐、儿童嬉戏,反映社会安定、乾坤清泰的题材也很多。这些图画无论是
美人(
仕女)形式,或娃娃(儿童)画样,都华丽动人,近似宋元名画中的《
婴戏图》或《
仕女图》。清初民间年画里的
美人或娃娃不仅
色彩浓重典丽,而且每图标题动听,并含有一种
吉祥寓意。如杨柳青齐健隆早期年画中的一幅
仕女图,画面左边一妇女坐在圈背椅上,在逗弄桌前架上一
鹦鹉;右边一手握玉如意,身穿素色
衣裙的
美人立于花台旁,俯身在看一朱衣
童子;
童子右手怀抱一
宝瓶,瓶上插
灵芝,左手举
折枝翠竹,身段作
舞蹈状。所画内容虽然是家庭闲居之生活,但桌上的
石榴、瓶中的
灵芝和人物手握的如意,无不具有吉利象征。而
童子所抱之绿竹瓷瓶,更可会意为“竹报平安”,故标作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