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杨柳青半印半画年画中的某些技法,对扑灰年画的发展影响很大,扑灰年画的
风格由此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扑灰年画同杨柳青年画的
亲缘关系,至今在吕氏后人吕蓁立所绘制的一幅家堂中凸现得很明显,画面下部的人物
构图,借鉴了杨柳青的人物造型,尤其是跳跃在
梅花鹿旁边的那三位喜相
童子。这一技术革新发生在
清朝嘉庆十几年间,首创人物是杨柳青年画作坊的刻版工匠胡三(原名胡殿邦,因排行老三,人多称其胡三)。他的父亲胡正才,祖父胡志量,都曾在
天津杨柳青画店当过
画师。清
嘉庆初年经由兜销扑灰年画的
天津客商介绍,他们全家千里迢迢来到高密,后投奔同宗胡玉显,在李家庄安家落户。胡三是个多面手,他既会执笔画年画,又会持刀刻年画
木版,还会塑神像、画神像,尤擅画墨龙。相传
皇宫建筑上就有落有“高密胡三”字样的彩画,便是出自他的手笔。据说,他们从
天津来高密时,随身还携带了一套《天仙送子》年画线版。胡三的到来,为“胡记”扑灰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那就是杨柳青半印半画年画中艳丽明快的
色彩,开始糅合到扑灰年画的画面中,胡记
画风开始向艳丽红火转变,这个过程的日臻完善应当归功于胡祥麟。期间,高密画店林立,画商纷涌而至,扑灰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高密北乡李家庄、北村、公婆庙、十里堡、城子、甄家屯、棉花屯、范家庄、北高家庄、赵家圈、方家庄等村庄涌现出许多的年画高手,胡玉显、胡祥麟父子、赵大伦、杜万、曹森、马福来、石玉山等著名民间
画师被后人一直传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