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先生较早地对年画进行过搜集、整理和研究,于1954年6月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印行了《
中国年画发展史略》。该书124页,文字部分33页,图版部分90页,收录了年画81帧。书中阿英简明、系统地叙述了年画的产生、发展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内容、特点、制作方法、地域等,是
中国第一部专门介绍、研究
木版年画的著作。关于年画的产生,他说:“年画的大量
印制,是与雕版印刷技术分不开的。根据目前能够得到的资料,可以知道
中国人从唐代起就已经开始发明了雕版印画的方法。根据更可靠的资料,可以知道从明代起,随着木刻版画的发展,年画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他认为,在明代木刻年画出现以前,年画与唐宋绘画以及同期甚至更早一些的神像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举例说,在汉以前就有了“
神荼”“
郁垒”一类“百鬼畏之”的“门神”和专食“门神”捉到的鬼的“神虎”。《
山海经》里说,这两种神原是东、北鬼门的护守,以苇索捉恶鬼,并用桃弓射杀,尸首用来饲虎。人们为着抵御邪魔,特地在内门旁立小桃人,悬苇索,并把它们和虎的形象都画在大小门上。之所以用桃木为之,是因为桃为“
五行之精”,可制百鬼。年画的主要种类——“门神”,这就是从“
神荼”“
郁垒”继承下来的一种形式。又如在六朝的绘画中也有了“接近欢乐
吉庆的性质,它对后来的年画内容起了一定的影响”。如杨子华的《邺中百戏图》,顾景秀的《小儿戏鹅图》。而苏汉臣的《
婴戏图》,“画彩色荷花数枝,婴儿数人,皆赤身系红兜肚,戏舞花侧”,这和我们今天见到的“
姑苏”版、“杨柳青”版的大粉娃娃
画法是极为相近的。阿英先生首次梳理了年画面临的许多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