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新年画(尤其是根据地的抗日年画)的诞生是民间年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随抗日战争的日益激烈而不断发展,又和破除迷信、提倡民主相互联系在一起。新年画采用了
木版年画的
构图、
色彩等形式,考虑和尊重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欣赏习惯;在内容方面,则不断增添革命新题材;再者,新年画的
创作最初是
美术工作者自画、自刻和
刷印,略异于以往
画师出稿画样、
刻工按图刻线,最后刷工完成套版印色等多层工序。这是因为处在战争时期,
美术家们需要
及时完成宣传救国使命,不可能如作坊绘刻年画那样精工细雕。所以早期的新年画
大都尺幅较小,
刷印方便,有些还是非卖品。早期的作者,主要是来自
美术学校(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青年
画家,他们对于农民与年画的深厚的感情尚未完全理解,所以刻印的新年画之内容虽然新,教育意义也深,但与农民欣赏惯的传统年画形式尚有距离。因而现存的四十年代初期的新年画中,具备民间
木版年画形式特点的作品不多,宣传效果尚感不足。所以在延安的
美术专业工作者,曾有过理论探讨和向民间
木版年画学习的过程,最终加深了对年画艺术的认识,推动了新年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