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出土门画,多刻在石棺或石室门旁。最有代表性的是
民国二十年(1931),洛阳北邙山翟泉村山坡出土的一座石屋,通称“宁懋石室”,石室高138厘米,面阔200厘米,进深78厘米,用八块20厘米厚的石板筑成。其中门外两侧外壁,刻有一对
武士相向而立,
武士头戴护耳皮盔,上插雉鸡尾翎,身披
护肩、护胸,重甲垂下,护腿双甲齐膝,
裤腿紧系,足登
革履。
武士眉毛如刷,双目圆瞪,翻唇露齿,胡须飞动,形貌威猛。二将手中,一拿利锏,一持长戟,各握一牌如盾。形象布满画面,空间填刻以
山川林木之
远景。从人物形象看,仿佛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强健之
将士,衣甲也都与北魏陶俑之
装束相同。它继承了汉代以
武士作为
护卫者的门画形式。此图虽然是
石刻线画,但十分写实,不失古代琴弦描法之妙技。此图不仅为研究古代衣甲兵器者提供了真实资料,其背景
刻绘的
山水树石,亦如
张彦远所说“画
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足资研究画史者参考。原
石刻于孝昌三年(527),出土后不久即被卑鄙之贪财者卖给
外商。好事者以纸墨拓得四份,今幸存国内者,
拓片也。国宝《宁懋石室》现陈列在
美国波斯顿
美术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