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起源于何时?这是
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疑案之一。过去大多数人都认为,
壮锦大约产生于宋代。建国后,
广西的考古工作者在
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的发掘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相当多的丝麻织品,而且还在七号殉葬棺内发现数块黑地桔红
回纹锦残片。据《元和郡县志》记载:“
贵州,本西瓯骆越之地……”《太平寰宇记》也说:“
贵州……故西瓯骆越也,秦虽立郡,仍有瓯骆之名。”《舆地志》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看来,汉代,
广西贵州(即今贵港市一带)应是壮族先民瓯骆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在这一地区发现汉代
织锦的事实说明,早在汉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壮族先民就已知道使用
织锦了。而这一地区
织锦的产生,则更应在此之前。由此可知,
壮锦的生产是历史悠久的。关于
壮锦的文献记载,最早大约可追朔到宋代。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当时
广西左右江“州洞”所产的“緂布”,“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比他稍晚些的同代人
周去非也在《岭外代答》中说:“邕州左右江洞蛮,有织白緂,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此外,左右江州洞还产一种“
綀子”,“大略似苧布,有花纹者谓之
花綀。”这些“緂布”和“
綀子”,看来还属最初的
壮锦,但其
织锦的工艺水平却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明代是
壮锦生产发展较快的时期。
明王朝建立后,随着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了明中叶,农业和
手工业的生产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壮锦越来越普遍地流行于壮族民间,工艺也越来越精巧,并以其
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驰名。明代万历年间,织有
龙凤图案
纹样的
壮锦被
明王朝列为贡品,成为全国有名的
织锦之一。清代,壮族民间生产和使用
壮锦已经很普遍,并成为市场上的流通商品。
乾隆《柳州府志》说:“
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
五色绒杂以织布为
花鸟状,远观颇
工巧炫丽,近视则觉粗粝,壮人贵之。”
嘉庆《
广西通志》说:“东兰壮女,能作花巾,以
白布画
花卉人物于上织成,极
工巧。”
乾隆《庆远府志》记载说“土锦各处皆有,
永定忻城精致。”
光绪《归顺
直隶州志》记载说:“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
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皇清职贡图》也说,融县壮族,“男花巾缠头,女……衣缘以锦花褶绣履,时携所织
壮锦出售……”这些记载反映了
壮锦生产的发展和普遍流行的情况。与此同时,
壮锦的工艺水平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清人沈日霖《粤西琐记》说:“壮妇手艺颇工,染丝
织锦,五彩斓然,与缂丝无异,可为裀褥。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
乾隆《庆远府志》记
忻城壮人事说:“女勤纺织,能织被褥成
龙凤花纹,华美而坚,谓之
壮锦。”在归顺
直隶州“土锦以丝杂锦织之,五彩斑斓,葳蕤陆离,真杜诗之海图
波涛,天吴紫凤也。”
壮锦工艺之精致美观,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