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地区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治山治水最为
典型的莫过于
广西都安
瑶族自治县。都安
瑶族自治县有2万多个峒场(又称弄场),是
典型的“九分石头一分土”的石山地区,旱涝灾害频繁。“一场大雨山弄涝,三天无雨
草木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6年12月,中共都安县委农村政治部组织该县的干部代表,赴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参观取“经”,回县后,代表们在全县巡回宣传大寨战天斗地的事迹,进一步把全县已经形成的治山治水的群众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1969年1月,都安召开全县“抓革命,促生产”三级干部誓师大会,号召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大寨人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用改天换地的伟大气魄,大搞造田造地,使大寨精神迅速在都安瑶山遍地开花。誓师大会后,各地纷纷掀起砌墙保土造梯田、凿山劈岭打隧洞的热潮,呈现出“山山弄弄石炮震天峒,村村队队口号高声扬”的热烈场面。到当年底,全县共投入295万多个劳动工日,投资196.87万元,垒砌水平梯地2.2万余亩,凿通引水排水隧洞11处,加上当年风调雨顺,全县粮食总产达13350.74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1970年,《
广西日报》等新闻单位连续不断地报道都安学大寨的事迹,由上级领导机关接二连三总结介绍都安学大寨的经验,把都安推入
广西农业学大寨先进
典型的行列。由于学大寨群众活动在全国
瑶族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恶劣的都安取得成绩,从而引起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关注。从1970年始,新华社、《
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
北京电视台、《
中国建设》、《
中国体育报》、《新体育》等新闻媒体的记者纷至沓来,全面报道都安学大寨活动;
南京气象学院、
北京市农业局、中央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上海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西安电影制片厂、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
北京美术出版社、
中共中央组织部和统战部、国务院卫生部和水电部、共青团中央、
中国农业技术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学者、专家亦先后到都安参观指导或采访拍摄,继而
云南、
贵州、
新疆等省、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参观团也先后到都安参观取“经”。1974年,都安进入全国农业学大寨82个先进县行列。同年1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永贵,
中共中央委员、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郭
凤莲等一行10人,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军领导的陪同下到都安视察,肯定都安学大寨的成绩,高度赞扬都安“战石海”精神,进一步推动
广西各地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197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
尼泊尔王国、
日本、丹麦等国家先后派出农业、水利等专家到都安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