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梆子腔在晋南地区已正式形成,业余票社和“
子弟班”的出现使其在民众生活中扩大了影响力,
发展势头非常迅猛。随着梆子腔演出活动的频繁和戏台规模的扩大,促使
演员表演也愈加专业和精彩,年画艺人就地取材将这些精彩的演出瞬间搬进纸本,引入寻常百姓家,供民众长久的品味欣赏。清代晋南
戏曲年画是当时梆子腔演出的物化形式,承载着表演场所、服饰
化妆和道具
乐器等文化信息,是我们深入研究晋南地区
戏曲审美特征的有效途径。“民间年画为满足穷乡僻壤看不到
戏曲演出之民众的需要,
创作了数百种晚清流行于各大城市的戏出儿新样,因而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已失传的
戏曲演出形象资料……在当时摄影术还未普遍应用、录像机尚未发明的年代里,年画中的戏出儿题材作品,却为今天
戏曲艺术研究,留下了难得的形象资料。”因为在旧时生产力落后,舞台演出活动极易受到时间、空间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生活在偏远乡村的广大民众一年到头也鲜有欣赏
戏曲表演的机会。而
戏曲年画弥补
戏曲表演的不足,采用雕版印刷的生产形式降低了成本,物美价廉的
戏曲年画在偏远乡村颇受欢迎,是生活的必需品。
戏曲剧目随着每年一换的
木版年画走进千家万户,在晋南地区成为梆子腔最为便利的流传和普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