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社会在迅速发生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
帝制,建立了
民国,人们的观念也在随时代发展而改变。现代
印刷术的引进,在
上海和
天津出现了石印和胶印年画,给
木版年画带来严重冲击,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里几乎是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一统天下,使
木版年画无立足之地。加之军阀混战不止,农村陷于贫困,也大大影响了年画的销路,杨柳青、桃花坞等重要产地都已一蹶不振而走向衰落,但令人瞩目的是唯独武强年画业仍能保持着一定规模。据
民国二年(1913年)不完整的统计材料,当时城关及四乡尚有40余家,每店年销量80余万张。据此计算,年产量至少仍有3200万张,在外地设庄印刷的数字尚未计在内。20世纪20年代武强画店又有“新八家”:义兴顺、正兴和、干兴、福兴德、新义成、同兴、德义祥、德兴祥。它们每年的
营业额虽赶不上清代的兴盛,但仍很可观。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武强年画的供应主要面向农村,产品虽有不同档次,但其中廉价者每张仅售二三分钱,适应农村购买力的需要;其次辛亥革命后虽实行公历,但
中国人的心目中农历新年仍是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传统过年的风俗依然保持,新年贴门神、祭灶、接神、扫房后贴年画仍是过年不可少的节目,武强年画中的门神及神马正满足着这一需要;其三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城乡存在差异,当城市里追逐现代潮流时尚时,偏僻的农村仍保持着老的欣赏趣味,他们的居住环境并未改变,武强传统年画式样仍然为农民所认可;其四是武强年画为了生存也与时俱进,他们开拓新题材,
表现重大事件和新闻及新鲜事物,借鉴胶印年画的式样,以改良的面貌争取
顾客。在
上海月份牌年画和
天津石印年画风行天下之时,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世。只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
河北为日寇侵略,沦陷达八年之久,日寇对农村实行的残酷“三光”政策,使武强年画断绝了生路,才到了奄奄一息将近艺绝人亡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