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里,过年意味着辞旧迎新,在新年来临之际,人们对衣食住行都要准备一番,如购买新衣服,准备过年的食物,置办拜年的礼品等,除此之外,在滩头及周边地区,年画和春联也是必不可少的年货。过去,在滩头有一句
俗语叫“不贴年画,不算过年”。在
民俗中,年画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意,但不同种类的年画张贴在不同的地方,表达了不同的寓意和功能。一是张贴在门上年画,这类年画以门神类的年画为主,主要其镇邪作用。《秦叔宝、尉迟恭》在滩头最为常见,一般来说贴在堂屋门上居多,对开的双门上,一边一幅,主要起到镇邪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只张贴祈福祈财之用年画,如《
和气致祥》《招财进宝》等。二是张贴在墙壁、窗户上的年画,这类年画以
戏剧、传说故事、
吉祥祝福为主,主要起到祈福、求子、装饰美化作用。如《南海观音》《
吉祥如意》《年年发财》《
金玉满堂》主要起祈福、求财作用,《
麒麟送子》《
榴开百子》是求子之用,《花园赠珠》《西湖借伞》主要是装饰美化作用,当然,滩头年画的这种功能划分只是相对的,由于其形象生动、造型夸张、
色彩艳丽,滩头年画都具有一定的装饰美化作用。可见,滩头年画与过年这一
民俗密切相关,人们购买年画,不管是为了祈福、避灾,还是为了求财、求子,亦或是为了装饰美化,其目的非常明确,都是基于实用这一目的,很少用来收藏。五彩斑斓的年画配上春联,将房屋装饰得喜气洋洋,热闹温馨的同时,还表达了新年的美好愿望。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过年的习俗仍然存在,但其内涵和方式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之年画的功能和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走在滩头的大街小巷,我们看到表达新年愿望的形式越来越趋同化,房檐上挂
灯笼,门两边张贴对联的现象非常普遍,室内则悬挂
十字绣、印刷
字画和手工
字画,只有少部分民居的门上以及室内张贴本地生产的年画。在滩头周边地区,更是很少人购买、张贴滩头本地生产的年画,即使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有张贴年画的,也不是使用本地手工制作的年画,而是用现代塑料纸印刷的年画取而代之。究其原因,一是居民的选择更多元化。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妇女利用闲暇时光
编织十字绣,
十字绣非常漂亮美观,同时能根据自身愿望进行表达、根据家居环境来进行设计,更贴近生活,非常受欢迎,在功能上能取代年画。近些年来,随着高仿艺术品印刷业的发展和民众审美的提升,大量的中外古今的高仿名画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民居家庭的重要装饰品,这类艺术印刷品不仅美观、耐用,而且价格相对低廉、更容易保存,此外,随着高等学校
美术、绘画类人才的培养增加和社会对绘画等艺术素养教育重视,绘画、
书法作品的数量急剧增加,部分家庭开始用来装饰家居。二是从成本上看,滩头土纸手工制作的门神年画的价格在50元左右,很容易被
雨水打湿、不易保存,而塑料纸印刷的门神年画价格只需要5元左右,但更耐用;其他替代品如花灯,价格和年画差不多,但
款式更为新颖、丰富,外形更为美观。现在购买滩头年画的群体的主体不是普通居民,而是研究滩头年画的学者以及来滩头旅游的游客,他们购买年画主要是用来研究与收藏,而不是基于新年习俗和实用目的。庆祝新年习俗的多元化,使得年画的
需求量非常少,市场急剧萎缩,直接导致滩头年画的衰落与危机。当然,滩头年画的危机还
表现在这种技艺传承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