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有待完善。锡伯族
刺绣依然延续着分散、家庭作坊式的落后生产方式,即便是在商业经营
刺绣店面的妇女也很少有交流和互动,更不用说共同商讨怎样把市场份额做大、做强了。笔者在察布查尔县锡伯族民俗风情园的
刺绣产品店得知,现在该县
刺绣经营状况不佳,主要是经营规模过小,产品种类单一。以笔者2013年7月走访该县建设家园小区绣品经营者佟女士为例,作为从事
刺绣行业十几年的民间艺人(生于1962年),虽然
近些年多次参加乌鲁木齐市举办的
刺绣培训班,但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善小店的经营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她的经营模式有关,店内的产品种类和
款式比较单一,主要以
拖鞋、
枕套、被单等曰常家居用品为主,销售对象也主要是散户及游客。另外,由于她已进中年,不能太多依靠手绣,很多产品都是
机绣。但是,国内外游客更亲睐手工制作的自然、纯朴,如用机器代替手工,绣品的艺术性就会大打折扣;可是选择纯手工
刺绣艺术品却存在产量低和价格高的矛盾。其次,国内外游客多为一次性交易,缺乏市场推广,导致市场极不稳定,这样大大降低了锡伯族
刺绣艺人的市场开发性,很多手工作坊形式的绣坊由于
利润微薄而关门。最后,作坊式绣品缺乏新鲜血液,只是民间艺人对传统模式的继承,没有与时俱进。因此,怎样将
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