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土织布配色的因素除了祖上流传下来的一些传统观念以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1)自然环境:启海的棉农原本为古代吴地的移民,随着他们的迁徙苏南新兴的耕织技术也被带了过来。启海人民
世世代代濒海拓植,经历了太多的乡土沉浮忧患,造成了人们性善转徙流动。这些特性
表现于
织造风格上就成为了是灵动多变的的
风格并富于创新,颜色方面也趋于明快和热烈。(2)民俗风情:在当地传统的“芦扉花布”中有“三根头芦扉花布”和“四根头芦扉花布”两种。像这两种种“芦扉花布”颜色素雅,一般供男人穿着。而那些用四、五种颜色的
纱线织成的“彩色芦扉花”,其图案活泼,
色彩也多鲜艳亮丽,这些则是妇女和孩子多穿着的面料。这“芦扉花布”的丰富
色彩,还与沙地人“看嫁妆”的古老民风密切相关。沙地人(沙地:海门、启东、
通州,地理位置受三角洲的影响,南靠
长江受其冲击形成一块块沙土,后当地俗称之为“沙地”)女儿出嫁时,陪嫁的嫁妆很丰盛。
新娘的陪嫁、和合被(和合被俗叫
荷花夹被,是用
棉花纺成纱,请人织成厚厚的土布,然后染成月白小蓝或墨蓝、
藏青等颜色,做成可以嵌棉胎的夹被。)都用各种土布包袱包着,但
四角往往故意露在外面,供人观看。
新娘动身之前,当地人都来看热闹。直到“接蜜月”之前,新房里开箱解包袱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主要看床上的用品、服饰和成匹的土布段,看数量的多寡和手艺的精巧与否。(3)社会环境:土织布中的
色彩由于受到了当时的
染色技术与条件的制约,因此其
色彩在色相的变化方面不是很多。在当时的社会,
蓝色主要是依靠自家
染色,
染色过程方便成本也低,因此成为了土织布中最普遍的颜色。但是像红、绿、紫等这些复杂的颜色,则基本需要送到
染坊去进行加工,如此一来,
染色后织成的布匹的成本就相应的增加了。故
色彩越是丰富的土织布,造价越是昂贵,而使用的人群的经济实力也越是雄厚。一般家庭使用的布的颜色比较少,因此为了降低成本,不给土布的
织造造成困难而影响到生产效率,基本将颜色控制在三种颜色以内。这些影响因素也间接的反映了一些当时当地的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