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像许多民间手工艺一样,多是自制自用的,制作者在劳动过程中不受名利的束缚,仅仅是为了自家的使用。“美的本质在于自在性。”“既不自夸,也不以此取得名誉,就这样极其平凡地去制作。……就是这样的普通才赋予了美寻常健康之力。”平常之美,自在之美,这正是民间手工艺的特征所在。在“为己”的艺术
创作同时,也改善了物质生活,劳动者由此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但是,当鲁锦丧失了原本的生存环境、丧失了它传统的功用,当它从生活用品转变为商品的同时,
织造者的劳动也从为己转变成了为人,不再承载准备嫁妆的
少女对幸福婚姻的期盼,不再承载织布裁衣的主妇对家庭成员的关爱,
织造的
色彩和
纹样都严格按照市场的需求,毫无自由和感情可言,所有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丧失了劳动过程中心灵的自在,丧失了艺术
创作的自由性,手工艺作品也失去了生命的鲜活性。商业目的损害手工艺作品品质的例子不胜枚举,街头的苗绣摊子上常见一些腈纶毛线的
十字绣品,粗针大线,
色泽艳丽刺目,包袋的
花边也不再用手绣,而是粗糙的
机织成品。“为己”和“为人”的道理不仅限于民艺,在其他领域也同样讲求。远在2000多年前
孔子就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们可以理解为:
学术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是为了学会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有内心忠诚的公民,再让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为人之学则是把所学的知识当工具,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用这样的知识和
学问来取悦他人,在社会上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为己”和“为人”这两种态度是有着
境界高下之分的。尽管商品鲁锦的多项使用性能都优于传统鲁锦,但这种商业化了的民间手工艺品已经脱离了原有生活根源,无论怎么看总觉得少了些鲜活和灵动的气息,与传统鲁锦相比,艺术格调显然大大降低了。然而,艺术格调并不能作为评价鲁锦的唯一指标,商品鲁锦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得了更高的使用性能,因而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能够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对于制作者而言,转变成商品的鲁锦为他们带来了直接的
经济利益,同时也提高了鲁锦的知名度,使更多的人欣赏到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手艺,使他们的作品为社会所接受和消费,这大大唤起了他们劳动的热情和成就感,也只有这样鲁锦才能继续生存。因此,从传统鲁锦到商品鲁锦的转变是一种新形势下的“转型”,一种为了适应新环境的必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