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用色不多,以猩红(近似
桔红色)、佛青(介于
深蓝与群青之间)、
桃红、
草绿等四色为其基本色,其次是
金黄、天蓝等。从
色彩的运用上可以看出,
绵竹年画的用色大多属于单色和间色,在画面上较少大面积使用原色。所以,它既醒目又不刺眼,给人以单纯强烈、鲜艳明快、对比和谐的
色彩效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
风格。比如,传统门画(左右成对)中的袍服,一边是佛青而另一边则是猩红,几乎占了整个人物的一半,起到了
主调的作用。再在佛青旁靠
桃红,猩红边配
草绿,它们互为补色,在色相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色感上
桃红是
红色中偏冷的,
草绿在
绿色中偏热,这样的搭配使调子得到统一。并且佛青、猩红(属
矿物质色)厚重、沉凝、覆盖力强,
桃红、
草绿(品色)轻快、鲜艳而透明。这样,在
色度上也形成了有力的对比,持物和
甲胄常用透明的
金黄,在此基础上施以少量的“二门子色”(过渡灰),并用金、银、黑、白(调和色)的线条把强烈对比的两色隔开,既不影响
主调色彩的明快,又使画面统一和谐。在一对门画中,左边是
青袍、老脸、白须,右边是
红袍、粉脸、黑胡子,使整个画面在特定的几种大小不同的色块中反复出现,对比照应,
浓淡虚实,互相衬托,形成了极为丰富的
优美而强烈的节奏和韵律感。这就是民间艺人们多年来在实践中总结的“深配浅,酽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的配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