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生息于
岭南,起源于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支系,经长久历史发展,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形貌,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艺术。
壮锦即为其中代表。班固在《
后汉书•南蛮记》记载
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汉代便能织出五彩斑斓的“
斑布”。据此可以推断,
广西少数民族的
织锦技艺在进入各种汉文典籍文献之前早已出现,至少不晚于汉代。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随着
中原汉民族
织锦技艺和桑蚕养殖技术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广西的
织锦技艺飞速发展。唐代李延寿在《北史.僚传》便记载曰:“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宋元时期是
壮锦发展的重要时期,
广西少数民族的
织锦技艺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真正的
壮锦开始出现。宋代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蛮》中记载
广西蛮人“
椎髻跣足,或着
木屐,衣青花
斑布。”元代
费著在《蜀锦谱》中记载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
成都设置锦院时,所织之物即有
广西锦,其图案多样,
色彩佳丽。明清时期,
壮锦进入发展繁荣时期。
壮锦不仅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成为皇室贡品,而且成为壮族民众普遍享用之物。明代
顾炎武在其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
花衣短裙,男子着
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男女服衣皆尚青,蜡点花斑,式颇华,但
领袖用无色
绒线绣花于上。”及至清代,关于
壮锦的记载颇多。清代的沈日霖在《粤西琐记》记载:“壮妇手艺颇工,染丝
织锦,五彩斑斓,与缂丝无异,可为裀褥,凡贵官富商,莫不购之。”清光绪年间《归顺
直隶州志》载:“土锦以丝杂锦织之,五彩斑斓,葳蕤陆离,真杜诗之海图波澜,天吴紫凤也。”清乾隆年间《柳州府志》记载:“
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无色
绒线杂以织,如
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则觉粗粝,壮人贵之。”
壮锦流行的程度和工艺的高超可见一斑。
民国时期,
壮锦文化在民间进一步发展。
民国《武鸣县志》记载了
壮锦与壮人婚俗等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诗云:“百辆将来锦段鲜,画堂萧鼓正喧阗;黑箱未必多男祝,一幅花巾早挂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