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词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体而言,词汇的发展
表现为旧词的消失、新词的出现和原词的裂变。所谓旧词的消失,是指古苗瑶语里的某些词到了中古瑶语时期不再使用它,而换了新的词来代替。如“
葫芦”一词,苗语读[tu1]或[to1],是古老的形式,而瑶语只有个别地方还保留着“
葫芦”的古老
读音,如桂东
瑶族,他们在讲“洪水淹天”的神话故事时还会津津乐道这个词,说的是雷公上天之前,嘱咐伏羲兄妹听到有
神鸟叫(种
葫芦)、(摘
葫芦)、(进
葫芦)”就依着做方可幸免于难。其他地方的瑶语则不再使用这一古老的
读音,而称之为或,显然都与
汉语有关,是后起的。新词的大量出现则是中古瑶语词汇最显著的特点。
瑶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接触和交往中,主动地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学习汉族的语言和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不少汉族的
词语到自己的语言中来,使自己的语言词汇得以丰富和发展。词汇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是语言结构中发展最迅速的部分,最
及时地记录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个时期瑶语词汇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所产生的新
词语涵盖方方面面,从生活词汇到文化词汇,无所不有。如数词1-9产生了另一套
汉语借词,它与原来那套民族固有词一一对应,并各有分工;亲属称谓词也吸收了一些
汉语的成分,如出现了“伯”、“(妯)伯母”、“翁(
祖父)”、“姑(祖母)”、“兄”等
汉语称谓词,使原本较为简约的称谓系统变得丰富起来,后来逐步发展为较为庞杂而严密的亲属称谓系统;吸收了大量的文化词,如二十四节气名称,六十
甲子名称(有
甲子歌120首)等。从借词的
读音来看,是
很早的,如“
斧头、放、粉”等都读重唇音,带有“古无轻唇”的痕迹。所谓原词的裂变,是指原来的一个多义词分裂为两个或三个不同的词,分裂后的词各表达其中的某一个义项,使其变成单义词。如养蒿苗语的,表示“痛”和“病”两层含义,大坪江勉语的与养蒿苗语的同源,但是只表示“痛”,“病”则用来表示。可见养蒿的原有的词义在大坪江已经发生了裂变,由和两个词来代替了。再如“父亲和
雄性”、“母亲和雌性”、“水和河”、“火和柴”等,原本都是一个词,后来都分化为两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