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间贬泷州参军,其《过蛮洞诗》云:“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罗定县志》云:“蛮洞,即古蓬洞,昔为瑶民所居。”诗中的“斜”,系“山斜”。《宋史•许应龙传》载:“山斜,峒僚所聚,丐耕田土,不输赋。”《峒溪纤志》谓:“僚人即
山子。”《天下郡国利病书》谓:“莫徭,
岭南海北人呼为
白衣山子。”
光绪《嘉应
州志》卷四〇谓:“瑶人散处深山,砍树结茅为来輋,亦名輋客。”故是
山子瑶居住过的地方,均留下有“斜”或“輋”的
地名。唐朱余庆《送刘思复赴南海从军诗》云:“蛮人犹放畲田火,
猛兽群游落日坡。”
刘禹锡为连州
刺史时,曾写下反映连州瑶人刀耕火种的《畲田行》,诗云:“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下种煖灰中,乘阳拆芽蘖。”两诗对照,可知种畲田者为瑶人。朱余庆
诗文中的所谓蛮人,是指瑶人。《读史方舆纪要》云:“瑶人垦山为畲。”《峒溪纤志》谓:“瑶人,一名畲客。”《天下郡国利病书》谓:“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畲,故称瑶所止为畲。”据
广东情况,种畲田者,粤东为畲族,粤北、粤中、粵西为
瑶族。湖南江华县湘江乡
瑶族的《过山榜》中,载有:“原瑶人祖居
青山,刀耕火种,斩畲养活,畲内许瑶种作生理。”乳源《瑶经》中亦有同样的文字“祈保完愿家主,畲塘头上,五路求财转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