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77年,高密就拉开了抢救民族民间文化的序幕。其时高密
刚刚历经文化大革命,好多民艺珍品濒临绝迹。高密文化馆
美术干部焦岩峰,以一个文化人的良知和
美术工作者对艺术的敏锐洞察,在高密最早开始了对民间艺术的抢救挖掘。时任高密县委书记的赵凤池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文化馆对高密民间艺术的全面抢救挖掘工作。首先对聂家庄泥塑进行抢救挖掘,引起了
山东省业界的关注。1980年,高密成立了抢救民间艺术专门小组,扩大了抢救范围,进行了更为深入广泛的挖掘,并把扑灰年画传承保护列为重中之重。经过整理,部分作品参加了
山东省民间
美术展览,引起了省内外的重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983年春,中共高密县委做出决定,成立“抢救挖掘高密民间艺术领导小组”,组成专门人员,拨出专款,对高密全县乃至周边县市乡镇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由各文化站和专门人员组成上百人的征集队伍,对上千个村庄进行了刮
篦子似的收集,从庄户人家的墙上、柜中、家藏中征集购买到各类民间艺术品三千余件,其中大多是传统珍品,寻访老艺人近百名。后来又在县文展馆办了六期民间艺术
创作培训班,组织有
创作能力的艺人们集中学习、制作年画、泥塑、剪纸作品十万余件;整理精选出三十个品类、一千二百件民艺精品,其中包括不少扑灰年画珍品。高密北乡姜庄镇多年来一直是扑灰年画的主要生产基地,当时参加年画
创作培训班的有棉花屯的吕蓁立、李仙村的张初华、姜庄四村的梁
光绪等人。吕蓁立回忆说,当时焦岩峰老师让姜庄来的学员全部画年画,搞
创作,并反复强调搞出来的年画作品不能变了姜庄的味道。期间,
山东省业界知名专家田霞光、单应桂、金克全、
黄鹂、白逸如、赵修道、鲁鸿恩等多次来到高密,考察研究并对高密抢救挖掘民间艺术进行
学术指导。短短时间,高密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工作成绩显著,并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回应:1983年2月,在
北京中国
美术馆举办的
山东民间工艺
美术展览中展出了部分高密扑灰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