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养
蚕丝纺纱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种桑蚕树,村民的房前屋后,田边土角埂坎到处都种有桑蚕树,还有留专门的山坡来种桑蚕树的。然后是培养蚕蛾,
春天气转暖,雏蚕开始出蛋巢,妇女把嫩
桑叶摘回家,放在簸箕上,让蚕虫咀咬,每天喂3-5次,每2天清扫虫粪一次,也可让蚕上树吃
桑叶,春蚕吃饱
桑叶后就开始吐丝,一年吐两季,主要是
春季和初夏两季,蚕吐完丝后自己死亡,身躯变蛾,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这个道理。再次是
抽丝,把蚕吐完的丝放在温水中浸泡变软,从
蚕茧中理出几个
丝线头,穿过铜线或银币小孔,一手一手地把
蚕丝线抽放在筛子里,一茧抽完,紧接另一茧的首尾,不得拧成疙瘩,待丝干后,即用搅车把
蚕丝搅成小支,采用
纺车纺成线球,再用摇纱机卷成线支。接下来就是
染色,最后用于
绣花、
织锦、织布。雷公山苗族保持了“
蚕丝走板”的织布方法,就是制作一张四方的圆木板子,周围钉小条子略高板面,然后让几十上百只蚕在板面上来回吐丝走板,这样可以制成
刺绣的
底布,还有一种是直接剪出蚕作茧自缚的茧巢内层做堆花绣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