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问题,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视为“奇装异服”,列为“横扫”之列,部分地区甚至强迫
瑶族群众剪发、改裙穿裤,部分
瑶族由此改穿黄军装和汉族服装。“文化大革命”以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
瑶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又重新得到尊重,不少
瑶族群众又重新穿上民族传统服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
瑶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
瑶族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不断增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和民族成见逐渐消失。同时,
瑶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壁垒的逐渐崩溃,
商品经济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加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
中国农村生产
责任制的推行,
瑶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正在悄然变化,长期以来在
瑶族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正发生剧烈的变化,
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应提高。这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
瑶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
瑶族民众
购买力不断地增强,于是机织布逐渐进入
瑶族家庭,取代自种、自纺、自织的土布,成为服饰的主要面料。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耐磨、光滑、轻薄、透明、易洗、快干为特点的
人造纤维在充斥
瑶族地区的城镇市场后,又流向
瑶族聚居的农村,成为青少年服饰的主要面料。20世纪末,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
瑶族地区的大批青壮年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做民工,他们在接受经济发达地区提供的工作、技术学习机会的同时,既增加了个人的收入,也逐渐接受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价值观念。于是,简洁、方便、廉价的成衣逐渐成为
瑶族民众日常穿着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