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后,
土家族的
织造技艺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棉”的普及和推广,为土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大明一统志》云:“土民喜
五色斑衣”,所以,清乾隆《永顺县志》有“
斑布,即土锦”的记载。“土妇颇善织,布用麻,工与汉人等。土锦或丝经棉纬,一手织纬,一手
挑花,遂成
五色。其
挑花用细牛角。”清雍正“改土归流”以后,清政府强行推行满汉文化,将土家人的“男女服饰不分”改为男女服装分离,一律要穿着满襟。从而使作为土家“五彩斑衣”中的主导性
织物的土锦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实用领域,不得不退出服饰领域而重点向被盖饰品专用方向拓展,并由成衣的细布演化为做被盖的粗质厚布,
色彩纹饰也更加大胆艳重,继而发展成为
土家族纺织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土锦“西兰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