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
壮锦的技术和历史,首先要从最早的麻织业说起,这是壮族
织锦技术的基础。麻的种类有
大麻、
苎麻、
苘麻、葛麻等,
苘麻纤维粗硬,不宜作为衣着材料,而
大麻、
苎麻、葛麻却是优良的纺织原料。我国是麻的原产地,国际上把
大麻称为“汉麻”,把
苎麻称为“
中国草”。
史书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产麻的基地之一。壮族地区富含细长
纤维的麻类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野生麻,而且还有人工种植麻。壮族的麻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1956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野外调查队在柳州市白莲洞内发现一枚粗制的
骨针,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物,距今1万年以上,这是
广西境内发现的最早的
缝纫工具。在距今约9000年的桂林甄皮岩遗址内又发现了三枚
骨针,这三枚
骨针通体磨光,针尖极锐利。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制或石制的
纺轮,是使
麻纤维旋转加拈的简单工具。1974年在
广西平南县十脚山遗址内出土了两件原始的
陶纺轮。纺线织布,
纺轮的出现说明在原始社会末期,
广西已经有了纺织。
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时代
墓葬的女性墓皆有一件
陶纺轮,汉代
墓葬中随葬
纺轮的现象更为普遍。
广西贵县(现为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了14件
陶纺轮,二号汉墓出土了6件。纺织不同粗细的麻纱,要根据
纤维的品种和质量的不同,分别使用大小不同、轻重不等的
纺轮。这14件
陶纺轮器形相同,但大小不一,最大一件厚2.8厘米,直径3.4厘米;最小一件厚1.4厘米,直径2.4厘米,可纺粗细不等的原麻纱。壮族地区普遍出土这种
纺轮,说明当时的麻纺织很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