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龙山县志》中对“溪峒布”是这样描述的:“渍五色线为之,文彩斑斕可爱,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在当时,
湘西及五溪地区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棉”,
中华民族对棉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应该是明以后的事。溪峒布是先将
苎麻“渍”浸沤,得
麻纤维,再将
苎麻纤维线染成各种颜色,然后进行编织,这样织出来的布才可能是“文彩斑斓”,具有漂亮的
图纹。而这种
图纹显然已远远比“
兰干”一般条状或网状的
图纹更丰富复杂,这时的“溪峒布”显然已具备了“锦”的
典型特点。除麻制品外,
蚕丝已在酉水流域多有利用。五代后晋(940)著名的“溪州铜柱”上就有三处刻有‘
耕桑”的记载:“剽掠
耕桑”、“尔宜无扰
耕桑”、“克保
耕桑之业”等。现代可见到的古代遗存
土家织锦精品,大多都是用粗
蚕丝头所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