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陵山区民族发展史中可知,“仡佬”是古濮僚的后裔,为
湘西最古老的“土著”构成。
湘西仡佬人最早见于南宋朱辅的《溪蛮丛笑》叶钱序中记有:“五溪之蛮……源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苗、曰徭、曰僚、曰僮、曰仡佬。风声气习,大略相似”。清《
嘉靖图经》中认为:“仡佬古称僚”。
土家族中的底层庶民以当地的原始居民与“百濮”融合后的土著人为主体,而仡佬人“源出‘僚’人的一支,是保留有‘濮僚’文化特征较多的民族”。因此,
土家族与仡佬人的亲缘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在
织造方面,
土家织锦的西兰卡普主要是賨布结合
兰干细布及僚布技术发展的结果,是融合了僚的
织造文化而形成的
土家族典型织物代表。而仡佬人直接继承了僚的
织造文化,造就发展了今天所见的牛肚被面。对于仡佬人的
织造,《溪蛮丛笑》中有较详细的记载。作者曾在今“五溪”的麻阳一带任过通判,该书即根据他所见、所闻、所历而写成。书中认为仡佬人位于“去麻阳百里”,而这个距离正与当时泸溪(包括今吉首一部分。吉首古隶属泸溪)一带的仡佬人聚居区相符。书中直接记载仡佬人的
织造内容有四条:仡佬裙、顺水班、娘子布及圈布。在“顺水班”中提到,“蚕事少桑多柘,茧薄小不可缫,可缉为细。或以
五色间染布为伪,名顺水班”。在“圈布”中提到,“桑味苦,叶小,分三叉,蚕所不食。仡佬取皮賨布。系之于腰以代机。红纬回环通不过丈余,名圈布”。特别在“娘子布”中提到,“汉传载
兰干,
兰干僚言好。今有绩织细白芒麻,以旬月而成,名娘子布”,这里所说的“
兰干”即土家锦西兰卡普的前身“
兰干细布”,后句与前句有递进关系,“娘子布”是承继“
兰干”而言,所以说,仡佬人的
织造是在僚的
兰干细布上直接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