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凉山彝族对季节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对
太阳在地平线上的高度和日出日落的位置变化以及地气的上升,
草木生长,鸟鸣与花开等物候现象来推测。对农事的安排则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来测定,如马桑树花开的时候种荞麦,蕨草
发芽时种洋芋,布谷鸟叫时种包谷等。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小凉山彝族还凭着对天象的观察,把一天分成12个
时段。这12个
时段的具体划分法是:“网补咕特”:即鸡叫,他们一天的概念是一个
白天和一个
晚上,以早晨公鸡打鸣时作为一天的开始,鸡叫前仍属前一天
晚上。“母支补特或咦吐钵特”:即天蒙蒙亮时,当东方的天空出现鱼肚白并能模糊地看到山地
树木的轮廓时。“母体特”:即天已大亮,但日照未到时。“霍补都特”:即日出,
太阳光照到时。“哲果特”:即牧放时。“玛尔当顶特”:即中午日照当头时。“补则特”:即
下午日照偏西时。“者攻特”:即牧归时,此时夕阳西下,只见余晖。“母肯特”:即黄昏时,这时已不见
太阳余晖,但天未全黑。“母尾特”:即傍晚时,此时天空一片模糊,已出现零散星星。“撮伊特”:即人睡时,此时大约在夜间10—11时左右。“色都启特”:子夜时分,即睡后下半夜,大约凌晨3—4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