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苗图抄本汇编》中的红苗,绘五人,其中两个男子持镖械斗,两位妇女劝解,一名小孩正躲在土坡旁边。画上落款:“红苗在铜仁府,多有龙、石、吴、麻等姓。衣用班丝织成,女工为务。同类相斗,非妇人不可解。
五月寅日,夫妇各宿,不言不出户,为之忌
白虎也。凡
牲畜皆背杀,以火去毛,微煮带血而食。人死将所遗衣服装成形像,众皆击鼓名曰‘吊古’。”田雯的《黔书》载:“红苗在铜仁府,有吴、龙、石、麻、田五姓。衣被俱用斑丝,女工以此为务……”《苗蛮图册》图十四绘有“红苗”图,男挽髻于头顶,穿交襟
上衣,
宽袖,
束腰,下为裤,绑腿,赤足。妇人
包头,
宽袖上衣,下为
长裙,穿尖头鞋。裙色
红白相间。图上说明文字与《黔书》相似,只是后有一句“死后以所遗衣服装像名曰即古”。李宗昉的《黔记》一书专列条目,但无描述。罗绕典的《黔南职方纪略》一书对“红苗”风俗的记载与上述基本相同,只是分布上有新变化。载曰:“安化、铜仨、松桃、
遵义皆有之。”说明那时的“红苗”支系已开始迁入这些地区。其实,“红苗”是明、清时期分布在
湘西、黔东的部分苗族支系,因当时妇人多穿饰有大片红布裙而得名。今
广西河池地区,
贵州黔东南月亮山区,黔西南安龙、睛隆一带均有“红苗”支系后裔分布。不论是这些外迁者后裔,还是原居地
湘西、黔东的苗族,现在都很难找到“红服”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