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改土归流”后,打破了元、明以来“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汉民族的百艺工匠大批迁入
土家族地区,带来了比较先进的工艺,如
印染工艺、纺织工艺等。据《来凤县志》记载:“有大兴作,百工皆觅之远方。”“工多外至者,技艺较土人为巧,近日彼此相习,艺亦稍精。”土家、苗、汉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生活。聪明的
土家族妇女在不断采借
汉人先进的文化的同时,弥补了没有文字的土家语,把汉文字在
土家织锦图案中
表现出来。如“
福禄寿喜”“一品当朝”“
双喜临门”“长命百岁”“
鲤鱼跳龙门”“二龙抢宝”“鹭鸶踩莲”“
喜字花”等题材,直接接受汉文化,这是民族融合、文化移植的标志。又如“龙云图”,在汉文化中,龙是神圣之物,而龙被移植到
土家织锦“龙云图”中,龙变了模样,它那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形象已变成一条稚拙、短壮的在桑叶上蠕动身子昂起头来的胖胖的蚕姑娘。
织锦艺人把汉文化中神圣的龙,文化移植成了可亲可爱,好笑又好玩,纯真平易而又不失为龙的“龙”,体现了
土家织锦重
表现、重
创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