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和
市场化、文化融合不断加速的世界背景下,任何民族文化都难以独善其身,服饰文化融合和改进也在所难免,加之羌族自身的弱小和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的限制,这种演进和改变的进度较之其他强势民族当然要快许多。在无可奈何之中看见那么多火烫画一般的服饰符号渐行渐远,甚至于悄然消失,心灵的怅然若失难以言表,忧伤是自然的,悲恸也不为过。5.12
汶川特大地震,给这个多灾多难却依然不屈不挠的民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龙门山系的羌族如
汶川、
茂县、
理县、
北川等聚居县均为极重灾县,遇难
同胞逾三万。本就弱小的民族再次在巨灾中削弱。羌族和羌族文化都面临艰难的抉择。在这个痛苦而生死的
时刻,一大批文化精英痛彻肺腑地发出了“羌去何处”的民族叩问,积极地行走在那片灾难深重的土地上,抢救那些伤痕累累和奄奄一息的羌文化。与此同时,国家也在这紧急危亡关头,果断地划定羌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一大批抢救、保护和
传承工程,随着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的我国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程的开展,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羌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和编辑也便一道在岷山深处、
岷江流域情深意切地展开了。